requestId:68815b8d5e05e2.25699964.
李云中國網時事評論包養網員
時隔近12年,教育部修訂了《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》,將于今年9月1日起包養施行。包養網修訂后的規定共包養分7章68條,凸顯了5個方面的特點:一是包養網突出高校立德樹人根本要求,二是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制度支持,三是更加注重保護學生權益,四是促進學生自我管理,五是推進高包養網校依法治校。(2月17日《中國青年報》)
高包養校生新規,旨在推進學生管理的法治化之旅,具體來講,就是從一直包養網以來的管理行政化向法治化過渡,并且,從“校長治校”與“校長治學”、“教授治校”與“教授治校”等理念中取之精華、去之糟粕,上升到依法治校的高度,進一步規范治校與治學行為。這一方面與依法治國的大背景相吻合,另一方面與先進的辦學理念和高包養等教育改革路徑相一致。
落實好高校生新規,必須讓高校去行政化先落實。我國高校的行政包養網化問題,從上個世紀90年代探討建設現代大學制度起,就進入大眾的視野。包養網體制內高校的“去行政化”難度可想而知,既得的地位、榮譽和利益,以及改革的風險與阻力,緊緊包裹著前進包養網的腳步,高校的原動力明顯不足,甚至有抵觸情緒。加之,實質性的政策與措施不到位,高校在觀望、等待,不敢、不愿或不能越雷池半步,這或是“去行政化”只能是“雷聲大、雨點小”的癥結。
高校生新規,倒逼大學“歸位”。在此,有必要重包養提大學包養的定包養位與功能——大學之大,不在大樓,而在大師;大學不是直接產生生產力的地方,是培養產生生包養產力的搖籃;大學包養是一個做學問的地方、一所育才的搖籃,一座成人的“象牙塔”。只有讓大學“實至”,才能讓大學生“名歸”。同時,需要重拾大學精神的包養常識與經典——大學精神的精髓在于以優秀的師資力量培養出優秀的學生,以先進的教學教育手段塑造出有用的人才。只有讓大包養網學精神重新回包養網包養網到大學,才能讓大學生精神更加飽滿包養網去學習和生活。
高校生新規貴在培養獨包養立人格。從新規是核心內容看,無論是立德樹人的根本,還是創新創業的支包養網持;無論是學生權益的保護,包養網還是學生自我管理的加強……新規更加側重于培養大學生獨立性、創造性以及創新力量等,從“自我”出發,向“大我”邁進,其中,包養讓大學生擁有健康的、與時俱進的獨立人格最關鍵、最基礎。高校的育人功能是多方面的、全方位的,而對人格的塑造,既是成長過程中的“包養成人禮”,亦是包養網走向未來的“致青春”。
TC:
發佈留言